大红袍审评分数线,一直是武夷岩茶界的一个谜。今天,茶小妹就带大家一起揭开这个谜底。看看这个“大红袍审评分数线”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含金量如何?又有哪些茶友被“套路”了?今天,茶小妹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大红袍审评分数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它是“黑幕”?“而有人说它是“天堂”?”这些问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大红袍。
1、上等大红袍的汤色?
上等大红袍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 评判大红袍优劣的几个方法:
1、香气。 辨别大红袍茶叶 香气是否纯正、高低和长短。香气以高而持久者为好,其次为香高而不持久者,香低而短者品质较差,凡有烟、焦、酸、馊、霉、闷及异味的品质最差。
2、汤色。 是大红袍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俗称“水色”。评大红袍汤色主要看茶汤的深浅、亮暗、清浊等。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汤色要求,毛茶评审以嫩绿色为上品。审评大红袍汤色必须在审评滋味前进行,如果先尝滋味,茶汤减少,各碗容里不一,碗中汤色就深浅不一。
3、滋味。 大红袍茶叶是饮料,滋味的好坏是决定大红袍品质的关键因素。审评滋味必须掌握茶汤温度,过热过冷都会影响滋味评审的准确性。太热难以辨别滋味;太冷滋味开始变化,回味转苦或淡,鲜味转弱。尝滋味的最佳汤温为100度左右。汤味有浓和淡、强和弱、醇和涩、甘和苦、爽和滞之分,还有焦、烟、馊、酸及其他异味等。大红袍茶叶不同,滋味要求是有区别的。大红袍茶叶的滋味是以醇和爽口回味转甘为好。
4、叶底。 审评大红袍叶底的方法,是将浸泡后的大红袍茶叶全部倒在叶底盘中或杯盖上,用手指铺平拨匀,观察叶底的嫩度、色泽、匀度。叶底嫩度以嫩叶、茶叶大小开面含量多少来衡量。用手指压叶底有柔软感,呈平伏状的表示嫩度好。叶表面光滑有亮光的嫩度较好,粗糙有皱纹的嫩度较差。看叶底色泽,主要看色泽的调匀度和亮度。大红袍叶底以嫩绿、黄绿、明亮者为好,深绿色较差,暗绿、青绿为次,最忌红梗红叶、病虫斑、焦叶等。总的来说,审评大红袍要从叶底的老与嫩、厚与薄、软与硬、暗与亮等方面去评比,凡嫩、厚、软、亮的叶底表明毛茶品质好,凡老、薄、硬、暗的叶底都属品质低劣者。
2、乌龙茶审评的杯碗规格?
乌龙茶审评的杯碗呈倒钟型,高5.2厘米,上口径为8厘米,底径为1.5厘米,杯碗容量为110毫升,杯碗带盖,具体审评方法为,用成品茶审评杯碗,称取茶样3.0克,按茶水比为1:50冲泡,颗粒型乌龙茶按6分钟,其他类型按5分钟出汤,再按香气、汤色、滋味、叶底顺序进行审评。
盖碗审评法:
审评所有的茶类,都是用100℃的热水直接冲满审评杯或审评碗中。注水以后,让茶叶在杯碗中浸泡5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审评乌龙茶的审评碗一般都倒不满,其中水量大约为100ml。而且其他茶类只需要审评一泡,乌龙茶则需要分三泡进行审评,三次的出汤时间依次是2分钟、3分钟和5分钟。
乌龙茶包括:铁观音、大红袍、武夷水仙、漳平水仙、本山、黄金桂、毛蟹、大叶乌龙、奇兰、梅占。
3、什么叫大红袍单株采制?
袍扦插无性繁殖,单独采制加工而成。拼配大红袍是不同于纯种大红袍的一种市场化商品,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大红袍的需求而把武夷山的不同品种按照一定比例匀堆组合成的一种商品,它有着明显不同于拼配原料的品质特征。
拼配大红袍的起源
大红袍拼配自古有之。生长在九龙窠之上的6株母树大红袍并非单一品种,而是来自不同品系,其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而且采摘期也都不同。每到采摘时期,将它们分2至3期采制后,再一起精制焙火,最后出来的成品才称为“母树大红袍”。
1985年,武夷山茶科所科技人员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到后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各个企业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各种高品质的拼配大红袍按市场需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拼配大红袍已成为大红袍市场化的重要体现。
拼配的基础及原因
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武夷山茶树品种上千种,产量较多的有水仙、肉桂、黄观音、金观音、丹桂、奇兰等。同一个山场的不同名丛有着不同的品质特征,这些为茶叶拼配打下了基础。
正确进行大红袍茶叶审评是拼配大红袍的前提。茶叶审评时,将茶叶分成不同等级(依据特级、一级、二级等划分,每个企业有其不同的品质等级制度)。根据茶叶香气、滋味、条索等因子的差异,将不同茶叶归类。将相近等级相同类别的茶叶相互拼合。如果茶叶审评出现错误,拼配的茶叶极有可能出现品质不升反降的情况,这样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拼配的几种方法
鲜叶拼配
由于不同品种的茶叶之间有着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征,茶树品种杂乱,或管理粗泛的茶园,无法分离出各个品种的茶叶,所以将其混在一起进行加工,这种情况叫作鲜叶拼配。市场上出现的“野茶”便是以这种方式拼配出来的成品。但鲜叶拼配做茶技术困难,所以,很少有人用鲜叶来拼配。
半成品茶拼配
半成品茶指茶叶经过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挑拣之后未经过焙火的大红袍茶叶。半成品茶拼配是将不同品种茶叶的半成品以一定的比例组合,然后经精制焙火过程形成一种具有特殊香气、滋味等特征的大红袍。精制过程中焙火能增进茶叶香气与滋味,使茶叶品质趋于稳定。相同的拼配原料,如果按照不同的拼配比例进行拼配,茶叶的香气、滋味等特征不尽相同。不同的拼配原料所拼配出来的大红袍更是千差万别。
成品茶拼配
成品茶是指经过焙火后,品质相对稳定的大红袍茶叶。成品茶拼配是将不同原料的成品茶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一种具有特殊香气、滋味等特征的大红袍。武夷岩茶种类繁多,各个种类的武夷岩茶都可以作为拼配的原料。将不同类型的武夷岩茶拼配组合,能综合各原料茶叶的品质优点,如武夷水仙香气醇和悠长,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韵味足;武夷肉桂香气高扬刺激,有桂皮香,滋味浓厚,入口略苦,回甘快。将水仙和肉桂这两个品种作为基本茶,再配以纯种大红袍(或其他优质茶)调和,就能拼配出香气纯和浓郁、滋味醇厚、回甘快的拼配大红袍。(来源:武夷岩茶,图来源:南茗佳人)
4、如何品鉴大红袍?
现在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用词,人们普遍认为它说的是一种茶。其实,大红袍是武夷岩茶里的一个品种。大红袍是拼配茶,源自于武夷山的标志,并有着美好传说的那丛“大红袍”茶树。因为它是由三株六颗不同品种的茶树组成(目前它们具体是什么品种,还没有权威性的结论),由这几棵茶树得青叶制成茶,自然就是拼配茶了。武夷山的茶厂每年都有做“大红袍”的传统,每年的各种斗茶赛中,“大红袍”也是重要品种之一。
做出一款真正好的大红袍,是个极高境界。首先要对武夷岩茶所有武夷岩茶品种的特点非常了解,其次,制茶工艺也非常娴熟,甚至还有独到之处,独特的见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可能配出一泡好的大红袍。由于茶叶是植物,它内在的一些东西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再加上天气湿度周围环境的变化。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说做出一泡真正好的大红袍,是可遇不求的,是上天的恩赐。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系中的一种,产区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市,产区分为:正岩产区~武夷山风景区;半岩产区~与景区接壤的产区;外山产区~半岩外接壤的高山产区;周边产区~武夷山市周边的县市,四个级别。它们排序为:正岩产区属珍品、半岩产区次之,其次是外山产区(高山茶),再次是周边产区。武夷岩茶以其独有传统工艺制作程序,使之留香持久、霸(茶)气十足、岩韵醇厚。具有条索紧实,茶香底亮等特点。
武夷岩茶的制作程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程序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发酵、烘干、精捡、烘焙、退火、初审、复焙、退火、评审。
武夷岩茶按产地可以划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地茶。正岩产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造就了武夷大红袍的岩骨花香(正岩产区大红袍又以三坑两涧核心产区茶品质为最佳)。正岩茶只要加工工艺没有问题,就会呈现出岩韵,半岩产区的茶次之。洲茶如果品质足够好也可能呈现出一点岩韵。外山茶不论是什么级别的,都不可能呈现出岩韵。
一般说来武夷山传统碳焙工艺制作的大红袍,正岩产区耐泡度极佳,用盖碗品鉴评审泡法12泡以上时,可以达到岩韵明显,水不散,口感丰富,回韵足。半岩产区的茶,也基本上可以达到,7到8泡以上,甚至十泡。(好的武夷山桐木关正山小种,可以达到十二泡以上。)
耐泡度不是检验一款茶好坏的唯一因素,但是是关键因素之一。简单说来就是耐泡度高的茶,制作工艺肯定没有问题,茶叶本身内含的有益物质,肯定会更多一些。耐泡度低的茶,有可能刚开始的香气也不错,但是,一定不会是很好的茶。
正岩、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锰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但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茶叶的品质差异。从茶叶的生化角度来看,茶叶的品质不但与各生化成分总量有关,也与各成分之间的比例有关。
滋味方面:正岩、外山水仙品质主要生化指标差异显著,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总搪、儿茶素总量差异不大,水浸出物差异显著(茶汤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汤浓度、茶味的轻重)差异极显著。
香气方面:岩茶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之说,茶青中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不同品种茶青主要香气物质(品种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气总量上,成正岩>半岩>外山趋势,不同品种香气总量相差较大,肉桂香气总量是水仙的2倍左右,种类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气(工艺香)更加馥郁清长;不同产地茶青中香气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质,也有独有的香气物质,且同一香气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土壤香。
正确的冲泡手法能更好的表现出一款茶的内在品质和价值。
有些茶对冲泡手法和水质要求较高,有些茶对泡茶手法要求不是很高,但正确的冲泡手法对于品鉴一款茶的品质的优略是必不可少的。
大红袍如何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冲泡出一杯好喝的茶。首先说水,大桶4升装的农夫山泉就行,长白山产地的更好。再说烧水壶,有随手泡更好,没有随手泡用电开水壶也没有问题,只要能保证水充分沸腾就行了。水沸腾后等半分钟落下开。就可以开始冲泡了。(水温控制在95度到98度最好)
说到冲泡就要说到茶具,简单的一个20块钱的盖碗加上10块钱的公道杯足以,再来个喜欢的品茗杯,足够了。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拿个玻璃杯,一个玻璃杯足以泡出一杯香茶。关键是泡茶的步骤和手法。
1、先烫杯子,
2、投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投茶5-8克,一般是8克左右,品鉴一款茶时候最好是8克)盖盖后轻摇杯身,让杯身的热度和里面的少量水蒸气与茶叶充分接触,达到醒茶的作用,有提香的功效。大概是摇10秒左右。
3、这时候可以闻盖香,也就是茶叶的干香,对一款茶初步的了解。也是判断一款茶是否在储存过程中变质或者跑味,经验丰富后还可根据干香确定冲泡手法的略微变化。
4、注水,出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泡茶步骤第一泡茶要倒掉,或者养壶养茶宠用。但如果您的茶是传统碳焙工艺制作的,那么大可不必这么浪费好茶了。正确的方法是:第一泡茶直接放置在一边,先不喝,从第二泡开始品茗。第一泡用于对比品茶过程中对比汤色变化和待品鉴即将结束时候品冷香,深层次了解一款茶的品质。
5、从第二泡开始可以闻盖香,从第三泡闻盖上的水香,根据香气的反馈决定坐杯时间的长短。
前4泡几乎不用坐杯,5-8泡坐杯10-30秒。9到12泡坐杯30-60秒或者更长。
每泡的茶汤必须倒净,才能更好的品出乌龙茶一泡一味的风韵。
只要水不散,就能继续泡,半岩产区入门级口粮茶至少能泡8到10泡以上,好点的茶至少能泡8-12泡以上,正岩产区品鉴级茶泡茶手法没有问题的话至少是12-16泡。如果达不到这个数量,很有可能是茶叶生长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化肥,茶叶是催长出来的。或者加工工艺有问题。
希望大家都能用正确的手法发挥出茶应有的味道。
品鉴大红袍,红茶,铁观音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个步骤,铁观音和红茶,台湾茶等等,都是乌龙茶的分支。
第一:看形状
武夷岩茶“大红袍”长短适中,形状稍细,但又因属于大叶的水仙品种,所以条索有时略粗,但非常纯净与整齐美观。
第二:查色泽
色泽呈鲜明之绿褐色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表面多有适宜焙火的蛙皮状之小白点。
第三:闻香气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绿茶的清香与红茶的熟香,两者混合其香气愈强愈佳,纯属清新幽远的佳品。
第四:看茶汤
呈深橙黄色色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可以冲泡三、四次。
第五:品滋味
武夷岩茶“大红袍”入口芬芳、口感润滑间有苦涩,过后渐渐甘甜可口,但也许会因为天气的好坏而有点涩,不过喝下去却是会非常有醇厚的韵味。
第六:冲泡久
武夷岩茶通常以能泡冲至五泡以上,茶余香味未变淡最佳。
第七:叶底黄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叶冲泡后,可看见银朱色的叶缘及叶片绿色中央,叶脉则呈现淡黄,这就是常说的“绿叶红镶边”。
5、武夷岩茶大红袍、肉桂、水仙有白霜,是好茶吗?
你好:如果茶友有去过武夷山,在茶厂内看到武夷岩茶炭焙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到在茶叶炭焙间的墙面、用具等等一些都会有或多多少的白霜。这些“白霜”其实是茶叶中的咖啡碱。
咖啡碱在120℃以上开始升华,到180℃左右就开始大量升华,冷却后凝华成针状结晶,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霜。关键要素是温度的骤高或剧减。
茶叶起霜主要是分为两个步骤完成:
1:升华
咖啡碱在未反应时,以生物碱物质(固态)存在于细胞液泡中。在焙火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大量的咖啡碱从固态到气态开始升华。
2:凝华
气态的咖啡碱在翻焙的过程中,温度剧减,开始从气态到固态凝华。并附着在茶叶表面上。
在焙火过程中,如何才能形成白霜呢?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茶叶上都可以看得到白霜的。这与焙火的温度以及方式有关。
首先,咖啡碱含量高低,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因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工艺等都息息相关。茶叶中咖啡碱本身含量的高低是决定白霜多少的基础。
其次,焙火温度是关键,决定白霜产生的有和无,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不行。温度太低,咖啡碱无法析出。温度太高,升华太快,来不及冷却凝华依附。所以,焙火决定了白霜产生的有和无。最后,焙火的方式尤为重要,炭焙的茶往往比较容易有白霜,而电烤箱焙出的茶基本上没有白霜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电烤箱有吹风的作用,升华的咖啡碱容易被吹走。而炭焙的空间是相对密闭的,气流稳定。
所以,如果是文火慢炖的茶表面可能有一定的白霜,但不会很多。前提是温度要达标,但并不会高出很多。
有白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焙火到位,说明吃火很透,咖啡碱才会升华。温度不会太高,焙火也不会急。这样的茶,听干茶,声音都是清脆的。在存储上存放时间长。不过,茶叶表层有白霜的体现,并不与茶叶品质成正比,有白霜的茶,口感更通透一些,滋味更加醇和一些。决定茶叶品质的除了焙火以外还由山场、工艺、采摘天气、条件、季节等因素共同决定。
当然,并不是只有岩茶才会起霜,像乌龙茶类中的浓香铁观音以及其他茶类中的很多炒青绿茶也会有白霜的体现,这些,也正说明了白霜的产生与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不能说明有白霜的茶叶品质就好,对于茶叶的品质这块,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也是要从多方便去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