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建州50周年庆典活动在广州举行。大益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出席活动并致辞。
1、为什么皇帝懒得上朝的万历时期老百姓的日子要好过?而勤政的崇祯时期却饿莩遍野?
因为所有人都瞎呗!
谁能想到,一个30年前老百姓还还安居乐业的王朝,换了个皇帝就一下子当场去世了?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欢迎收看静夜史解说的明朝历史!
毫无疑问,崇祯作为明朝的末代国君,为了逃避末代国君的现实,很是励精图治,比如除阉党,废驿站。
但是崇祯毫无疑问是用力过猛了,在治大病用猛药的方针指导下。改革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明朝更加衰败,最后走向亡国的不归路。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用力过猛,后世多有研究,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评价。毕竟当时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但是我们回溯30年,万历时期老百姓真的就安居乐业吗?我们都说王朝的崛起和衰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是典型的路径依赖,并不是由皇帝单方面决定的,那么为什么明朝在万历时期还安居乐业,到崇祯时期就无可救药了呢? 所以答案就是明朝在万历时期也同样是危机四伏,行将就木。
明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王朝。明朝的特殊之处在于,在明朝前期还处于国力巅峰时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
历经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朱棣两代国君的辛勤开拓。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是在此之后,明朝就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衰落过程。
国力的衰落,首先体现在疆域的大幅度缩水。
从明宣宗开始,1427年,明宣宗放弃安南承宣布政使司,1430年明宣宗内迁开平卫,使得明朝在长城以北的据点全部丢失。1435年明宣宗撤销努尔干都司,明朝在东北的统治范围局限于辽东的铁岭开原一带。明代宗时期明朝相继放弃关西七卫,嘉靖时期,明朝放弃河套平原。至此明朝的疆域范围局限在两京一十三省,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
明朝国力衰落的另一个体现是文官势力的崛起。
1449年土木之变。20万北方精锐横扫一空,明朝的武将勋贵集团,也因为这一次的巨大变故而惨遭打击,随后明朝的文官势力崛起。
文官势力的崛起,是明朝国势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从明朝建立开始,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定性,明朝从朱元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皇权专制的改革。包括废除丞相制度,实行特务统治等。
但是文官势力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文官势力成为江南士绅地主的代表,他们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迫使皇权做出让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万历时期的矿税斗争。通过一系列对皇权的抵制,使得万历皇帝最终放弃了从江南士绅阶层增加税源的想法。
此时的明朝虽然从1571年“隆庆开海”,开始了对外开放,白银大量流入,但是因为只开放了一个月港口岸,使得明朝的外贸收入增加非常有限,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是皇帝不能饿死啊,所以增加的负担毫无疑问被分摊到农民阶层身上。因为农民阶层在朝廷没人,不会有人为他们主持正义。再说了,千年以来的农民阶层都在逆来顺受,只要不逼得他们做投无路,他们不会揭竿而起。
于是我们看到了万历年间这样的景象:有地主士绅的江南城市一片繁荣,老有所居,幼有所养,连外国传教士都惊叹明朝的繁荣与开放。
而且因为万历的懒政,使得明朝上下几乎陷入瘫痪,很多政府机关常年缺编,万历年间进入了无政府的状态,为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无政府状态真的好吗?作为权贵,你可以随便犯罪无人问责。但是作为底层,随时可能被黑恶势力伤害,底层民众有什么理由拥护这个无政府状态?
然而,很多人就是看到了繁荣的江南,看不到乡下哪些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底层民众。万历时期,由于无政府状态,对于灾荒也没有切实赈灾举措。万历四十四年青州举人张其猷上《东人大饥指掌图》,各系以诗,有“母食死儿,夫割死妻”之语,见者酸鼻。
这就是所谓的万历盛世,好过的永远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里面有权有势的人,而对于广大的底层民众,用饿殍遍野来形容并不过分。
由于万历时期的农民还没有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片祥和。而到了崇祯时期,农民被逼得揭竿而起,于是才有人发现,原来农民的日子如此悲惨。
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已然无力回天,就算再勤政或是懒政,都难以挽救明朝的灭亡!说明亡于万历,确有几分道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崇祯上台是在1628年,死在1644年。在位共16年。
万历登基在1572年,死于1620年,在位48年时间。
传统上我们喜欢谈政治和社会等人类内部的问题,但实际上气候影响哪怕对现代国家也影响很大,更别提古代农业国家了。
崇祯皇帝时期的君臣当然在应对朝政和军事方面犯下很多错误,但我们要明白的是,这个17岁登基的年轻人,运气非常糟糕,他遇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七年特大旱灾。当时华北各省的气候,和今天内蒙古一样干旱。在当时条件已经完全不适应耕种经济。
俗话都说“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的重要性是摆在人和前面的。最终摧毁明朝的明末农民起义,是从陕西开始的,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都是陕西人。
为什么是陕西呢?因为陕西是明末自然灾害最频繁的省,在明代最后几十年里,几乎每一年都遇到灾难,仅仅以崇祯年间来说:
崇祯元年八月,陕西出现雨霜灾,把田里的庄稼毁了。
崇祯二年,米脂没下雨,大旱
四年,榆林旱了两年,西安旱灾
六年,陕西出现大饥荒
七年,全省出现蝗灾,啃没了剩余的庄稼,大饥荒,这还不算完,到冬天出现大地震。
而到了 1637-1643年,华北地区出现了特大旱灾,这七年里,华北地区的降雨量下降到历史罕见的水平。华北各省的年降雨量只有300-400之间,1640年的夏季更是年降雨量只有210MM,严重程度超过新中国时期1959-1960.
要知道,戈壁沙漠的年降雨量也不过是250。
1637年,这次大旱灾从陕西北部开始,到1638年干旱扩大到安徽,江苏,一直到1646年才最终结束,全国干旱重灾区连成一片,影响了当时明朝一半人口。
而我们看明末的农民起义,其实起义的起伏,也和旱灾有很大关系,明末农民起义开始于陕西,从天启七年(1627年)开始,1630年李自成张献忠加入。到1640年农民军几乎被明军歼灭了,可遇到旱灾,大批在饥荒和苛政面前活不下去的农民加入了李自成军,给李自成军源源不断的兵员。
所以当皇帝,运气是很重要的。不仅仅需要有名臣和名将辅佐,老天爷赏饭吃也是必不可少的。
明亡于无国。大家族的兴起一向是王朝灭亡的开端,而明朝的大家族,把持科举商业土地,对外走私,对内勾连朝臣军将,损公谋私,导致朝政腐败军纪涣散,内无执政能力,外无御敌强军,无政府状态下,大家族们靠着商业得到了畸形的发展,真正成为国家的毒瘤,民族的蛀虫。其中儒家心学派等起到了很坏的作用,给清末各汉族大臣们敲响了警钟。对比钱谦益等人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不难发现,儒家并非一无是处,大地主、大家族也有开明积极的一面,虽然非常难得。